第一集 名镇名医
1872年11月11日清早,翁同龢与他的侄子翁曾源轻装简从,行色匆匆。他俩来到孟河镇,就赶紧到费伯雄诊所。尽管他们的身份非同寻常,但还是得按照顺序排队。当翁同龢见到费伯雄时,感到惊讶,这位年已72岁的杏林泰斗“目光奕然,声音甚圆亮”。
费伯雄是个德才兼备的君子。江南一带,从士大夫到儿童、差役,没有人看到他不远远地恭敬迎接的,但只是以为他精通医术,不知他能诗能文,原本就是个纯正的通习儒家经典之人。
费伯雄在考中秀才以后,便放弃了科举之路。世人称赞他是由名士而为名医。作为孟河费氏医学的第七代传人,他对先辈的医德医道至为珍惜。费伯雄的医术,除了家传之外,还得益于一位名师,他就是父亲费云庵的好友王九峰。
按照《孟河四家医集》的表述,孟河四大家的代表人物有六位,分别是费伯雄、费绳甫、马培之、巢崇山、巢渭芳、丁甘仁。原因就在于,这六位名医不仅是杰出的临床医生,还留下了医学著作。
孟河医派鼎盛时期,求医者纷至沓来,河里的船只首尾相接数十里,镇上的中药铺有十几家。谁是孟河镇上的头面人物?当然要数医术超群的医生了。在重修东岳庙的这通捐款碑上,名字排在第一的是费晋卿,也就是费伯雄;第二是马培之。
第二集 务存精要
1800年,孟河名医马培之应诏赴京为慈禧治病,并在《纪恩录》中,记叙了给慈禧太后诊治的情形。马培之由脉象论证病理,最终谨拟一方“养心调脾之剂进呈”。因马培之所拟药方甚佳,马培之奉命给慈禧太后的胞妹诊治,马培之前去一看,发现得的是颠病,无可救药,无奈之下,马培之开了处方,但还是如实禀告,果然一个月后去世。慈禧并没有怪罪马培之,反而更受重用。而后因身体不适,慈安太后的离世。马培之提前回到孟河。提早归来的马培之声名大噪,并培养了众多弟子,其中,贺季衡更是开创贺氏流派,成为一代名医。
贺季衡给人看病,不仅坐诊、出诊,还通过书函方式谈病情、开处方。但是,就在他55岁这年的一天,有个重症患者的家人却吵上门来,指责他乱开药方。贺季衡镇定自若,由他唯一嫡孙在场馆现场尝药,结果安然无恙。原来,是其他药店老板嫉妒贺季衡的药店客似云来,故意玷污名医。自此,贺季衡更是声名远播。后来贺季衡又收了36位徒弟,都已成为中医界之佼佼者。这些人的再传弟子,也感受到了孟河医学的真谛。64岁的马培之率领众弟子救治腹块水肿,等到疫情好转,他离开了孟河镇,来到苏州,其所居住的巷子变成马医科巷,曾经坐诊过的沐泰山堂,现在还可以找到。
第三集 仁心仁术
光绪九年,马培之初到苏州时,家乡孟河的一位年轻人,也来追随他学医,他就是后来成为孟河四大家之一的丁甘仁。
丁甘仁16岁即开始行医。他勤学深研,无问寒暑,对马氏的治疗经验,如内科方案的记录、外科方案的炼制,积累甚富,因此,对马氏内外二科之长,兼收并蓄。嗣后他行医于苏州、无锡之间,又与吴门医派宗师叶天士、薛生白温病学派传人相往来,医道更为大进。
丁甘仁到了上海以后,与各路名家相互切磋,博采众长。他虽然年轻,见识已非同一般。特别是他立志“寒温合一”,开中医学术界伤寒、温病统一论之先河。丁甘仁初到上海之际,由于缺少名气,不为社会认知,其诊所却是门庭冷落。就在他深感惆怅时,一位孟河前辈伸来了援手,他就是急公好义的巢崇山。
随着门诊兴旺,丁甘仁的家道渐渐盈实。他决心和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等前辈一样,大做善事。他一跃而成为上海中医药界的中心人物,决心办一所中医学校,又好又快地培养中医人才。
丁甘仁办学,动员了多个方面的力量。虽说是振臂一呼,四方响应,但丁甘仁深知,在具体校务方面,需要行家高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卓然崛起,带动了河南、广东、湖北、福建、湖南等地,相继以其为榜样,成立了同类学校,我国中医新式教育由此进入了初建起步阶段。
第四集 薪火相传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自开埠以来形成的多元文化发展到了高潮,医药界尤为突出。当时一部分人接受了西学的理念,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此时,对中医抱有偏见的人,不管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从日本学医归来的余云岫,发表攻击中医的代表作《灵素商兑》一文,主张“废医存药”,就引发医学界学术论争。
恽铁樵认为:“西方科学不是唯一之途径,东方医学自有立脚点。”面对余云岫等人的发难,他先后发表了《群经见智录》等力作予以反击。
1929年初,持续多年的中医废存争论,来了个大爆发。卫生部延聘的“中央卫生委员”,没有一个中医。而且,参加这次会议的十多个委员,都属于坚决废止中医派。
1929年3月17日至19日,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在天妃宫桥的上海总商会召开。会议当场推选谢利恒、隋翰英、张梅庵、蒋文芳、陈存仁为代表到南京请愿。
1931年,丁甘仁次子丁仲英出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董事长,丁甘仁长孙丁济万当了校长。丁仲英、丁济万继往开来,在原有南北广益中医院的基础上,又创设以中医为主兼容西医的华隆中医院及华隆分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医院。据不完全统计,从 1914 年至 1948 年,上海地区开办的中医学校共有 20 所。其中被称为“老三校”的,是原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上海中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和中国医学院,共计毕业学生2242人。
第五集 古义新知
孟河医派四大家中的费伯雄、马培之,当年曾应诏赴京,以精湛的医术轰动朝野。徐衡之、章次公等一大批孟河传人,在新的时代,再次让北京认识了“江南名医”。
徐衡之突破禁区,治愈了首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章次公一剂妙方,使林伯渠转危为安。两人都是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既是丁甘仁门生,又同为章太炎弟子。他们是孟河医派的新生代,认为中医的前途,在于“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此前,卫生部成立中医研究院,已从江苏等地抽调去了一批专家。上海中医“老三校”的一些毕业生考取北京医学院学习西医,也聚集到了北京。1957年从北京医学院毕业,他被分配到徐衡之的部门工作了5年。
1995年,一位外国人不远万里前来向他求教,此人就是沃尔克•施尔德(Volker Scheid)。这位德国籍的剑桥大学博士、伦敦大学博士后、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研究员,从欧洲到美国,再到中国,为的是进一步学习中文和中医。他了解到中国有一个自古延续至今的医学流派——孟河医派,便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他开始潜心探寻孟河医学的源流。
若本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与我们联系admin@ummu.net,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与回复! :纪录天堂 » 央视纪录片《 孟河医派》全5集 国语中字 1080I/TS/11.16G 中国中医纪录片下载
资源已流失,请修复。
已检查,下载地址正常有效!
网盘链接失效了
下载地址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