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稻之道 The Story of Rice 2017》全6集 国语中字 1080/MP4/8.78GB 稻米纪录片

纪录片《稻之道 The Story of Rice 2017》全6集

这部历时三年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从考古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农业科技等角度全面展示了稻米起源和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刻影响,系统展示广西稻作文化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的关系。片中涵盖了广西与稻作有关的重要人文、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风貌,展现出广西在稻作文化起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独特贡献。采访了包括袁隆平、梁庭望等多位专家。

纪录片《稻之道 The Story of Rice 2017》全6集

第一集 稻之源

稻米、小麦、玉米是世界三大主粮,稻米养育了地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小麦起源于西亚、玉米起源于南美早已有了定论,那么稻米栽培起源于哪里?

余姚姚江边上的河姆渡遗址是举世瞩目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这个距今7000年的村落遗址中,出现了悬空的房屋,这些房屋被称为干栏式建筑;还发现了大量用石块、兽骨和木头制作的农具。尤其重要的是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米,证明了在那个年代人类已经开始食用稻米。
随着之后不断有新的考古发掘,人类开始食用稻米的时间不断向前推进。距今11000年的浙江上山遗址以及距今12000年前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都出现了稻谷存在的痕迹。

纪录片《稻之道 The Story of Rice 2017》全6集

美国的农业考古权威马尼士,曾经为小麦起源于西亚和玉米起源于南美提供了有力的考古证据。中国众多的稻作遗存考古发现,让他和中国著名考古专家严文明为稻作起源于中国提供了丰富的证据。
本集以大量的考古发现为依据,证明了人类在一万年前开始将野生稻谷驯化为栽培稻,证实了中国是现代栽培稻的起源中心,发明稻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除了众多的考古证据之外,在广西深山里的东兰县巴英村,寨老廖熙福和他的村民们正在准备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这种传承千年的仪式也似乎从民俗学的角度证明了稻作与中华民族的密切关系。

本集看点:

考古发现的人类最早的栽培稻谷;
河姆渡、良渚文化中呈现的稻米文明;
中国人最早发现并栽培了稻米。

第二集 稻之神

稻米不仅是许多民族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来源,也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 临近春节,在东莞打工的广西东兰县巴英村村民廖庆催回家了,他要参加农历新年后的第二举行的祭祀青蛙的蚂拐节。
铜鼓是壮族举行各种庆典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乐器。以壮族为代表的中国西南各民族都使用铜鼓,其中一些大型铜鼓都以青蛙作为纹饰或者装饰。在中国的桂西南大地,在左江的支流明江沿江绵延200多公里的78处岩壁上画着无数红色人像,都是举手半蹲式姿态,还有很多车轮状的图案,覃彩銮从壮族铜鼓中找到了相同的图案。花山崖画或许正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的写实画卷。

纪录片《稻之道 The Story of Rice 2017》全6集

除此之外,广西平果县壮族农历三月三的歌圩节,广西田阳县敢壮山每年农历三月初八的祭拜创世始祖布洛陀活动,广西龙胜县龙脊梯田爬坡节,贵州三都县水族卯坡节,这些与稻米同生共长的节庆和仪式,就是这些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贵州西南的雷山县桃江村,保留着古朴的“开秧门″仪式。距离贵州三千多公里的日本,开始插秧之前也要举行插秧节,日文称为“植田祭″。日本的“御田植祭″仪式经过艺术家的多次改良,更加仪式化和富有美感,但学者们认为它来自于中国的开秧门仪式。
过完新年,廖庆催就要去广东工厂打工,想到父亲既要干活还要当村里的麽公,他的心情也有些复杂,廖庆催说他将来还要回到家乡。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农耕时代的传统面临着挑战,但更多人依然坚守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作为人类的主食的稻米,衍生了丰富多彩的稻作文化。本集以广西东兰县巴英村壮族祭祀水稻益虫-----青蛙,俗称蚂拐的节日为主线,多元展现以中国为代表的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并展现了中华稻作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及其影响。

本集看点:

濒临绝迹的广西东兰县巴英村壮族蚂拐节全过程;
亚洲各国重要的稻米节日;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稻米节日。

第三集 稻之田

本集以盛产优质大米的广西上林县稻农覃建英夫妇生活与劳作的故事,展现水稻从播种、插秧、田间管理到收割的生产全过程,
与小麦种植不同,水稻种植对水、土壤、温度、阳光的要求要比小麦严苛得多。覃建英夫妇在整个水稻生产活动中,每个阶段都充满艰辛。如覃建英冒着寒雨插秧,顶着炎热施肥,忧心鼠患、稻瘟病、卷叶虫等病害......覃建英作为一位普通的农民,也代表着一代农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陪伴着稻米的生长。精耕细作来自于水稻种植,普普通通的稻米浸透着农人的汗水与辛劳。

纪录片《稻之道 The Story of Rice 2017》全6集

自古以来,农业一直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在古代,全国开始春耕之前,皇帝都要率领文武百官举行仪式,皇帝亲自下田耕作,这就是“籍田”仪式。在统治者的重视下,中国的农业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五大农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农耕技术。清朝康熙皇帝监制的《耕织图》用形象的方式记录了耕作和纺织的整个过程。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稻米渐渐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有着其它农作物所没有的尊宠的地位。
中国的人口一直占世界人口的1/4到1/3。精耕细作提高了稻米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不断增加的人口又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中国为代表的稻作农业的进步,催生了独特的文明发展之路。而正是精耕细作这样的生产方式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性格。

本集看点:

上林独特的稻田美景;
稻米种植全过程揭秘;
中国古代农作技术的发展。

第四集 稻之人

本集围绕稻米揭示中华民族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展现新中国农业科学家和普通农民为了让中国人民“吃饱饭,吃好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其中袁隆平等一批科学家的故事让人为之动容。
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运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了数个高产的水稻品种,为中国现代稻作科学奠定了基础。丁颖的学生黄耀祥20世纪50年代,开创了水稻矮化育种,培育出生长快、高光效、高产的矮杆良种,开启水稻育种的第一次绿色革命。

纪录片《稻之道 The Story of Rice 2017》全6集

1970年10月,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与三亚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在当地的一个水沟旁发现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将这一株野生稻命名为“野败”。这株不起眼的野生稻,为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打开了大门。
全国各地的农业科技人员开始利用天然的野败稻种进行杂交水稻育种试验,1972年冬,颜龙安率先育成了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不育系。上世纪80年代,谢华安培育出的优良稻种“汕优63”,从1987年起连续15年种植面积冠居全国,单年最大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是迄今为止国内种植面积最大、推广速度最快、连栽时间最长的品种。
经过无数人的艰苦付出,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袁隆平提出的杂交水稻育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这被称为水稻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中国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本集看点:

杂交水稻培育揭秘;
水稻第一次绿色革命;
农业科技人员培育稻米的艰辛过程。

第五集 稻之味

民以食为天,作为人类主粮的稻米是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人类食用稻米的方式影响着民族的文化。
黑龙江五常市的农民于殿红种田已经二十多年,他现在经营着村里900多亩稻田,为了童年记忆中稻米的香气和味道,他一直坚持用原生态有机的方法种地。
浙江嘉兴市徐志宝的糕点店以制作各种糕点为主,每当节日庆典,或举行红白喜事,当地人都需要定制大量的米制糕点,为了坚持这份传统,老太太的小店30多年没有关门休息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风情离不开独特的美食,一个习俗也因为一份精美的米食而得到延续,平常生活中的这些细节,经年累月成了风俗,更成了文化。酒和醋都是由稻米酿造,却味道迥异,使日常生活的味道更加醇厚。在历史上,山阴甜酒让王羲之陶然忘我,思如泉涌,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纪录片《稻之道 The Story of Rice 2017》全6集

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喜欢食用米粉的广西人骄傲地称她为“米粉之城”。这里集中了广西不同地域、不同吃法、不同口味的各种特色米粉。在广西,除了米粉,还有卷筒粉、粉饺、粉虫等花样繁多的米制食品,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凌晨4点半,广西南宁的黄阿婆粉虫店也开始为当天的食材忙碌起来。看似简单的粉虫,几十年不变地满足一代代南宁人的口味,这背后酝含她们一家人对传统工艺的执著和探索。
任何一种食物的味道,不仅来自食物本身,还来自于一个个不为人所知的普通百姓,来自于他们对粮食的敬畏,和在每一环节付出的默默辛劳。
本集通过稻米的烹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普通的稻米承担着不普通的使命,平常的生活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启示。

本集看点:

稻米的烹制历史;
稻米及米制食品的美味展现;
普通人的感人故事。

第六集 稻之恒

养育人类上万年的稻米正面临着自然环境与文化生态的严峻挑战,面对着被污染的河流与土地、正在渐渐消失的古老村寨、无人耕种的荒田和被遗忘的习俗,谁来守护小小的稻米?
70多岁的侯阿婆侯玉金是龙脊古壮寨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阿婆丈夫去世得早,她靠着一个人种几亩稻田,把两个闺女培养成人。闺女长大出嫁后,这间上百年的祖屋平时就剩下她一个人。龙脊梯田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旅游名胜之后,阿婆住的古屋也成了景点。阿婆平日守着古屋,给客人煮油茶,作讲解员,大女儿给村里编排舞蹈,舞蹈演员都是龙脊的普通村民,这些舞蹈的动作都来源于他们的日常耕作,这种传统的文化形态也只是为了吸引游客才保留了下来。

纪录片《稻之道 The Story of Rice 2017》全6集

文化学者玄松南多年来致力于稻作文化保护,常年奔波于山寨田埂。在玄松南眼里,这些深山里的民族山寨,存活着很多与稻作农业伴随而生的风俗,这些原始的稻作文化密码记录着一个民族成长的经历。然而,日渐消亡的稻作文化让玄松南感到伤感与无奈。
与文化生态一样,稻米的自然环境也危机重重。为了提高稻米产量,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加剧了水和土壤的污染,稻米的栽培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栽培稻的祖先野生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野生稻大面积消失,作物种质资源专家杨庆文与陈成斌奔波于野外山林,寻找并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野生稻,为了稻水的优良基因得以延续,保持水稻基因的多样性。
野生稻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其蕴含着稻米的原始基因。探索稻米的起源,必须依赖野生稻。2012年10月4日,中国科学家韩斌在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自然》发表了一篇生物学论文,他运用最新的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发现现代栽培稻与广西的野生稻最具亲缘性,说明世界稻作很有可能起源于中国广西。

本集看点:

龙脊古壮寨风情;
野生稻资源保护;
基因技术揭秘水稻起源

资源下载此资源仅限VIP下载,请先
不知道如何开通会员?===>开通会员图文教程;下载后不知道如何解压观看?===>解压和字幕图文教程
如下载地址失效,请在当前页面下方留言提醒!

若本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与我们联系admin@ummu.net,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与回复! :纪录天堂 » 央视纪录片《稻之道 The Story of Rice 2017》全6集 国语中字 1080/MP4/8.78GB 稻米纪录片

赞 (5)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2 评论

  1. JLTT511

    下不了下不了下不了

    • 纪录天堂

      已检查,下载地址正常有效!